睡在半樓仔的青春記憶 — — 華盛電器行王老闆

吳沛憶 wepeiyi
3 min readJul 31, 2020

--

華盛電氣行王老闆,林政億/攝

在地經營 60 年的王老闆,1949 年出生,「我看到這裡由興盛到沒落, 真的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。」修過映像管、電漿、LCD、LED,他拿出一本小筆記,密密麻麻,分門別類記住了 SONY、國際牌、三星、LG 缺乏零件的機型,累積了十幾年的經驗,能不能修好,全都記在這本秘笈。

成衣產業風光時

王老闆的父親是山東人,隨國軍遷台,1950 年代從高雄來到台北,正值美援時期,政府推動成衣製造業,父親跟前任房東買了桂林路 65 巷近永福街兩間房,一間三坪大,兩間打通,「當時附近都還是平房,這裡是水泥瓦、木造半樓仔(隔層)。」 一家六口,擠進六坪空間,最初自製成衣,一樓放著兩台縫紉機,工作到近乎半夜,空間中堆滿成衣,睡覺時,只得把縫紉桌上的東西搬開,兩人躺在上面,另外四人擠在矮閣樓間。

修理電路板,林政億/攝

當時老松國小門口的桂林路、57 巷、65 巷、老松公園、永福街,整個區域都是估衣市場,成衣、牛仔褲、二手腳踏車⋯⋯吃的穿的用的都有,他們家對面有攤四川熱炒,「大家都叫他們炒菜楊,炒得特別好吃。」王老闆印象中,美軍二手衣還包括皮衣、貂皮大衣,「連醫生階級都來買衣服,過年這裡幾乎都是人,桂林路也是商場(的一部分),沒有縫隙。」

中年轉型修理職人

曾任監工、室內設計、業務經理,成衣生意一落千丈時,他回到家賣水餃,附近的人暱稱他水餃王,自認不適合餐飲業, 他最後到政府職訓局學習電視維修,「老師一看,我年紀最大, 全班 40 人,最後只有 2 人從事這行。」王老闆是其中一個,維修業昌盛時,一天修十幾台電視,現在一天頂多修兩、三台。

橫跨各時代琳瑯滿目的電視機,林政億/攝

時代轉變得太快,為了多幾筆訂單,他曾在網路販售、送貨,「那時很多是頂樓加蓋,還遇過八樓的喔,加蓋三樓,變成八樓。」已屆中年,久了無法負荷,他決定固守店面,即使生意不若以往好,他對自己的維修技術相當有信心,「現在還能接到一些生意,都是靠經驗累積的手藝。」

翻出 2008 年的舊照片,老松公園改建了兩次,華盛電器的屋頂因颱風毀壞而整修,沒有太多感嘆,有的只是過盡千帆的淡然,也許對於五、六年級生,已經習慣時代變動的速率。

撰文:劉盈孜
攝影:林政億

--

--

吳沛憶 wepeiyi
吳沛憶 wepeiyi

Written by 吳沛憶 wepeiyi

中正萬華立委候選人、第十三屆台北市議員、清大研究所、台大政治系,曾任民進黨中央黨部發言人、民進黨民主學院主任、2016 蔡英文競選總部媒創副主任。用心每一件選民服務,致力推動地方創生、性別平等。

No responses yet